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1:20 点击次数:88
上个月,安徽合肥某中学突然发出公告,取消该校于5月初发布的教师招聘计划。这场看似平常的招聘调整,却因时间节点敏感、岗位条件模糊,被考生质疑为“萝卜招聘”。
1)
在之前该校发布的招聘公告中,提到计划招录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13个学科“若干名”教师,条件设置是“中规中矩”,比如要求具备教师资格证、本科及以上学历,且需符合安徽省教师体检标准。但学校官网的招聘链接在发布后两周内便无法访问,咨询电话长期无人接听,所以引起了“萝卜招聘”的质疑。
其实“萝卜招聘”的可能性是很低的,因为该校招聘的教师岗位并不是在编岗位,而是学校自行招录的“临聘教师”,所有的招聘流程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无关,且待遇是参考当地临聘教师执行的。众所周知,临聘教师岗位既没有在编教师那么稳定,也享受不到相应的工资、晋升晋级等待遇,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弱,这类岗位被取消,很有可能是报考人数不足造成的。
当然,也有可能是因为资源调整,学校经过资源整合,以及生源的变化,已经不再需要再招聘新教师,就取消了之前发布的招聘计划。这种调整虽是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化、精细化的体现,但招聘公告的“朝令夕改”难免给公众留下“决策随意”“管理失序”的负面观感。
简而言之,招聘计划的突然取消,不仅打乱了求职者的职业规划,更可能引发对学校管理效能与公信力的质疑。即便调整源于客观因素,但缺乏及时、透明的沟通机制,也容易让“资源整合”的合理动因,被误解为“拍脑袋决策”的随意之举。
2)
那教师招聘存不存在萝卜招聘呢?这个问题是很难给予绝对答案的。因为的确有很多时候,发布的公告会给人们这样的感觉。比如去年某中学招录5名初中语文教师,要求应聘者具有3年以上初三教学经验且获得区级优质课一等奖,而当年符合条件的本地教师不足5人。这种“小范围+高标准”的招录模式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。
但要承认的是,现在的招录模式是越来越透明、越来越公平,与过去相比,“萝卜招聘”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。因为无论是公务员招录、事业单位招聘还是教师编制考试,均已形成“公告发布—资格审查—笔试面试—体检公示”的全流程闭环管理,关键环节引入第三方监督、全程录像留痕、成绩公示异议反馈等机制,最大程度压缩了人为操作空间。
而对高校毕业生来说,不应纠结于所谓的“萝卜招聘”,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以下三点。
第一,夯实专业能力根基。我们要知道,教学基本功、学科知识储备与课堂驾驭能力始终是教师的立身之本,所以必须要通过模拟授课、教学竞赛、实习实践等方式,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教学场景中的应变能力。
第二,提升信息获取与筛选效率。关注目标地区教育局官网、人社局公告、高校就业平台等权威渠道,建立招聘信息台账,避免因信息滞后错失机会。
第三,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。在同质化竞争中,拥有跨学科背景(如语文+信息技术)、特殊技能(如心理健康教育资质)或教研成果(如发表教学论文)的毕业生,往往能获得额外加分。
今日话题:你身边有没有熟人在职业技术大学上学?欢迎大家参与讨论。